学院举办袁隆平院士事迹报告会暨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事迹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5-05-20 09:17:58     作者:高荣蓉    浏览次数: 次

2025年5月18日上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在隆平楼204报告厅举办袁隆平院士事迹报告会暨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事迹报告会。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学院教师何光华受邀作专题报告,学院部分教师代表,2024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2023级隆平实验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秋艳主持。

何老师从袁隆平精神讲起,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袁院士胸怀祖国的精神。袁隆平院士“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初心,贯穿于杂交水稻研究的始终。何老师回顾,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立下“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碗饭吃”的誓言,历经数十年攻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让杂交水稻惠及全球数十亿人。“在中美贸易战中,我国之所以不惧农业‘卡脖子’,正是源于袁隆平精神铸就的粮食安全底气。”何教授强调,袁隆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一生诠释了“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接着,何老师讲述了袁隆平勇攀高峰的精神:袁隆平以“电脑和书本种不出水稻”的实践信念,突破国际学界“水稻无杂种优势”的定论,实现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使我国水稻产量提升20%-30%。面对两系杂交稻研究瓶颈,他坚持不辍,最终推动该成果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教授分享亲身经历,他参与超级杂交稻测产验证时,见证亩产从926公斤攀升至1067.5公斤的突破。“袁隆平九十高龄仍扎根试验田,这种‘永远向更高产冲刺’的劲头,正是农学人应继承的精神基因。”

何老师还和同学们分享了袁隆平院士团结协作以及淡泊名利的精神:袁隆平院士将野生稻雄性不育材料无偿分享给全国科研团队,形成“大协作、大攻关”的杂交水稻研究格局。何老师说:“我们团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袁隆平‘把成果写在大地上,而非锁在实验室’的协作理念。”何教授表示,这种开放共享的精神,正是破解农业科技难题的关键。面对“袁隆平”品牌价值1008亿元的评估,袁隆平坚持“不拿一分钱,只用于科研和育人”。他常年穿着几十元的衬衫,戴着卡西欧电子表,却将国家奖励的10万元特等发明奖仅留2000元,其余全部用于科研。何老师特别提到,袁隆平生前力挺学院设立“隆平实验班”,并寄语学子“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这八个字的顺序,正是他对科研规律的深刻洞察——机遇永远垂青有知识储备、肯流汗实践的人。”

报告会上,何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经历,以及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从无到有的二十年奋斗历程。他寄语青年学子:“袁隆平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要转化为‘把论文写在稻田里’的行动。希望大家以‘知识为基、汗水为梯’,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勇闯‘无人区’,让‘禾下乘凉梦’在新时代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本次报告会通过榜样力量与精神传承的深度结合,为学院师生注入了“强农兴农”的奋进动力。在场师生均表示感悟很多,将持续传承袁隆平精神,在农业领域接续奋斗。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023-68251264

邮编:400715

E-mail:swuagronomy@swu.edu.cn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