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发力国家脱贫攻坚工程,汇智聚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月13—14日,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科技扶贫”师生服务团在院党委书记赵子华、院长何光华带领下,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将先进农业科技运用到实际生产,助力彭水的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实践团由院长何光华领衔,由专家教授13人和学生6名组成,其中含博士生导师5人,研究领域覆盖水稻、油菜、棉花、烟草、小麦、玉米、薯类等多种作物,学生包括博士研究生1名和本科生5名。通过召开农业科技座谈会,与彭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彭水县烟草公司相关领导就基层农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并实地考察烟草种植基地,就基地实际生产情况提供技术指导。
13日下午13点30分,学院党委书记赵子华、院长何光华、党委副书记方凤玲率实践团的专家组成员与彭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昌均、彭水县烟草专卖局局长、烟草公司总经理吴树成、烟草公司副总经理代先强等在彭水县烟草公司会议厅举行科技扶贫座谈会。会议伊始,彭水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何昌均首先向学院介绍彭水县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及所遇困难和瓶颈,其他同志就各自工作领域的问题和困难相继补充。据了解,彭水县的农业产业覆盖广泛,作物以油菜、烟草、玉米、水稻、薯类为主,同时渔业养殖、中药材种植、果树种植等后来居上。其中油菜种植面积位居全市前列,烟草产业由于其独特优势也较为成功。但是其他产业的发展难度大,成效不明显,农业技术遇到瓶颈亟待解决。该县地处武陵山区,山地地理形势对农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制约,同时农民思想意识存在滞后性,不能准确抓住农产品市场动态以调整种植类型,在各类农业产业的种植、销售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技术指导和专门的人才填补。农业产业受各种因素制约是导致部分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针对产业种植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和基层农业对口人才需求问题,彭水县方面向学院的农业专家们寻求帮助和指导。
对于彭水县方面的介绍和提出问题,学院专家团的何光华院长、王龙昌教授、柴友荣教授、戴秀梅副教授等根据彭水县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实际情况一一进行探讨和交流,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就彭水县农业人才需求问题,何院长表示,作为农科院系,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懂两爱三有”人才中责无旁贷,学院会积极与基层生产单位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既懂农业理论技术又懂农业基层生产的优秀农业人才。赵子华书记在总结时谈到,学生在实践实习时应当了解一线生产上的具体问题,将理论学习和基层实践相结合,学有所用。赵书记表示为彭水县农业系统领导干部及农业生产一线人员兢兢业业、辛苦付出、不断探索的精神而感动,为其对农业执着、对人民执着的情怀所感染,号召实践团师生向基层同志学习,并邀请彭水相关单位到学院访问交流,加强沟通,推动扶贫工作进展。座谈会持续进行3个半小时。
14日上午,实践团的师生与烟草种植基地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彭水烟草种植基地考察,了解基地当前的种植模式、种植存在的问题以及产业流程,参观了基地烟叶烤房、人工降雨炮站等烟草种植生产链。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彭水县的烟草产业因其独特优势、科学合理的品种选育和种植以及配套完善的烘烤生产技术设备而全国有名,烟草产品销路良好,能带来较好的产业效益。学院实践团的老师和同学们在田间仔细考察及参观完毕种植生产链后,根据实际情况对烟草基层生产提出合理建议,同时学院表示也将以烟草种植基地为科研实验基地,帮助研究和培育更加优良的烟草品种。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科技扶贫”服务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历时两天,从与农业生产一线单位的座谈中了解到彭水县基层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及制约彭水县农业生产和农民脱贫的因素——地理环境、政策制度、农民思维、农业技术、人才缺口。科研不能脱离基层农业生产,而没有科技支撑的农业发展更是盲目的,作为农业科研院校的成熟科研成果与科研技术应当及时转化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用科学知识帮助乡村解决农业生产问题。针对彭方面提出的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专家团尽管已经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和建议,然而限制农民富裕和农业发展的问题依然繁多,仍需科研工作者与基层紧密联系、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助力精准脱贫、聚焦乡村振兴。
供稿/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