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发挥样板支部和黄大年教师团队作用推动劳动育人
发布时间2023-03-28 16:06:33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以作物为对象,设立科研团队,坚持四个面向国家战略,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关键问题,凝练科学问题,组织国内优势团队共同协作攻关。以心系三农 顶天立地的精神,将农业科技成果与论文切实写在农村大地上。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有效利用深厚文化资源,营造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充分发挥53级校友袁隆平院士的巨大感召力,组织学生学习袁隆平八字箴言视频回信,开展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活动,以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党员为代表组建我来讲袁隆平故事学生宣讲团。充分发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以李加纳、何光华教授为核心,组建讲袁隆平故事 扬黄大年精神教师宣讲团。将传承有序的袁隆平精神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精神打造成学院文化名片,让两种精神持续在学院发光发热。

目前,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已举办三届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将农事民俗充分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加深学生对农耕文明、农科文化的了解,培植学生懂三农、爱三农的情怀。响应文明校园创建行动,第三届丰收节在师生中发出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的倡议,引领低碳节约新风尚。在学院良好文化氛围熏陶下,培育出了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候选人陈新龙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通过专家教授亲自下田下地劳动的榜样引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教工一支部的老师们从事的专业大都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除了课堂、实验室,老师们还要花很多时间在田间地头。支部党员、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著名的油菜专家李加纳教授,虽已六十多岁高龄,但仍然身先士卒,参与各种田间试验观察,有时头顶烈日,有时满身露水(雨水),常在田间工作78小时,掌握第一手科研资料。在水稻试验田里,同学们也能经常见到支部党员、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何光华教授的身影。专家教授们亲自下田下地劳动的榜样引领,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学们通过作物学实验、作物生产实践、植物繁育实训、顶岗实习支农、创新实验项目等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动手劳动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聚焦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加强教材换代升级建设,实施学院精品课堂建设计划,参与全国农学院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农学院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注重建设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还极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在《作物生产实践》课程中,学生将自己播种、管理、收获的1500斤土豆与全校师生分享,与幼儿园、社区养老中心分享。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9级隆平班班长阳新月同学在劳动实践中谈到:通过《作物生产实践》这门课程,我们掌握了多种作物的种植方法。在亲身体验种植栽培作物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与粮食的来之不易。将自己亲手种植的土豆分享给全校师生品尝,并获好得好评,更坚定了我们的专业自信。《作物生产实践》课指导老师赵勇谈到:同学们在劳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劳动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劳动知识和技能、端正了劳动态度,还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劳动道德。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阳义健书记介绍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食以安为先。本次分享的劳动成果是我校薯类作物研究所自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缙云薯2号。同学们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将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采用马铃薯/玉米/甘薯套间作模式,使用椰糠土、草炭土、有机肥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践行健康绿色生态环保理念,实现了马铃薯的绿色、优质、高产

 

广大师生纷纷走进食堂,亲自品尝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一位老师在品尝后说道:在夏初之际,能够品尝我校学生自己亲手种的马铃薯,很开心,也很自豪。土豆味道很巴适!我们的学生通过实践、汗水获得收获,并与大家分享,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在全校形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氛围,有更多的同学学农爱农,为我国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给西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送去土豆和温馨问候之后,学生党员段倩楠说:给康养中心的老人们送土豆,我们不仅体会到了纯粹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专业自豪感。作为党员,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快乐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愿有更多的机会能投身志愿服务,发光发热!此次系列活动获得《人民日报》《半月谈》和《环球时报》相关媒体平台报道、转发,阅读量超过1.1亿次,微博热搜最高排名第4,在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的同时,大大增强农科学生的专业自信。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023-68251264

邮编:400715

E-mail:swuagronomy@swu.edu.cn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