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科学之光,承隆平精神——本科2024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认知实习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6 11:26:44     作者:杨程涵 王皓    浏览次数: 次

为深化学生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解,感悟农业科研精神,10月10日,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本科2024级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开展了一场专业认知实习及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触摸农业科技的脉搏,于学习中汲取榜样的力量。

走进科研基地:解码植物科学的实践密码

10月10日上午,同学们来到大足区袁隆平院士重庆工作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学展厅,开启了一场植物科学的探索之旅。工作站内,绿油油的稻苗在阳光下茁壮生长。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水稻育种的关键技术,从亲本选择、杂交配组到后代选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植物科学的智慧。五彩稻田是“从实验走向田间”的生动缩影。连片稻田并非传统单一的绿色,而是通过彩色水稻品种的巧妙搭配,在田间勾勒出袁隆平院士头像、“人间小满,天下大足”字样及稻穗图案。远观极具视觉冲击力,近看则清晰可见紫、黄、绿等不同颜色的稻穗,每一株水稻的株高与穗型均高度一致。


致敬袁隆平:在精神传承中锚定专业使命

实习期间,同学们重温了袁隆平院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历程:从发现“野败”野生稻,到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他用数十年的坚守,践行了“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承诺。袁院士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作为植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大家纷纷表示将以他为榜样,扎根农业科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在“袁隆平精神与植物科学使命”主题讲座中,专业人员结合袁院士的科研实践,深入剖析了植物科学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导老师强调:“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是植物科学与技术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同学们要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在专业学习中锤炼本领,未来在种业创新、生态农业等领域发光发热。”这番话让同学们对自身的专业使命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素质拓展:在团队协作中成就自我

在轻松愉快的素质拓展环节,“智传呼啦圈”与“乒乓也疯狂”两项活动成为同学们展现团队风采的舞台。四支队伍默契协作,呼啦圈在伸展的手臂间轻盈传递,每一次交接都充满激情与专注。紧接着,三十二名队员登场,全力抖落腰间盒中的乒乓球。当最后一颗乒乓球清脆落地,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这场充满活力的比拼,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切身领悟了团队协作的真谛:信任奠基,沟通架桥,目标与分工指引方向。这份感悟,正是探索植物科学与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底色。在今后的科研与产业征程中,同学们更需将团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信任凝聚力量,以沟通汇聚智慧,共同应对挑战,将团队的力量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驱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

收获满满:袁隆平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思想交融

谈及实习收获,同学们表示对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内涵、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以前觉得植物科学较为‘冷门’,现在才明白它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有同学表示,袁隆平精神让自己坚定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信念,未来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学习,力争在植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做出实绩。

此次认知实习,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子“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在探索植物科学奥秘的同时,袁隆平精神的滋养让同学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农业科研的后备力量,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农业发展需求,在实践中创新,在传承中奋进,才能让植物科学的种子在祖国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初审;王皓

复审:张建奎

终审:郑莉佳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023-68251264

邮编:400715

E-mail:swuagronomy@swu.edu.cn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