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暨“前辈的火炬”师生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24 11:46:51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为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对专业的理解与认知,助力新农科学子成长成才,2025年11月14日下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在31教209隆重举行了“青马工程”培训班暨第十三期团校培训班第一讲暨“前辈的火炬”师生交流活动,邀请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李加纳教授为学员们授课并开展师生交流。

李加纳教授以“强基赋能,顶天立地——论新农科学生如何成长为新农科人才”为题给同学们做讲座。他首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强调“知农爱农”的切实要求,鼓励新农科学生要努力成长为新农科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随后,李加纳教授从三方面展开讲述。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将“小我”融入“大我”。作为新农科学子,同学们不仅要确立自身小目标,更要确立与国家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大目标。李老师亲切地与同学们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大学求学阶段,他看到当时中国落后现状,便确立了科学救国强国的理想追求,将农业科研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并坚定地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大目标持续努力,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与跌宕起伏。如今,已68岁的李老师仍坚持在科研一线,与团队师生一起参与油菜的播种、收获等工作。“将学习工作与理想信念结合,就会永远充满热情与动力”,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二是要锚定时代坐标,扛起新农科人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人多地少、耕地承载负荷较重、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对此,李加纳教授深刻指出:“中国想要成为农业强国还任重道远,需要大家的卓越贡献。”他强调,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全程机械化与智慧农业技术的规模化推广、深度化应用。他寄语新农科学子,要主动将前沿技术、先进机械带向山区田野、普及大江南北,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三是要立足产业需求,锚定有价值的成长与科研方向。“一定要聚焦农业发展的真问题、紧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定研究方向,坚决摒弃空谈理论、纸上谈兵的浮躁风气。”李加纳教授在课上多次向同学们重申这一理念。他结合自身攻克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难题,成功育成“渝黄”系列等30余个国审新品种科研实践,生动讲述了扎根产业一线、攻克技术难关的艰辛历程与丰硕成果,不仅为同学们的学术探索、职业规划提供了清晰指引,更树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榜样标杆。

 

讲座尾声,李加纳教授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经典名言与全体学子共勉:“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铿锵有力的寄语引发全场同学的强烈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在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向李加纳教授踊跃提问交流,李老师均耐心细致地逐一回应。针对“如何应对科研道路上的难题”,他鼓励同学们坚守科研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以敢闯敢试的勇气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谈及“新时代农科学子应提升哪些综合素养”,他建议大家主动拓宽学术视野、拓展知识边界,积极涉猎跨学科前沿技术,着力打造复合型能力体系;面对部分同学对当下就业形势的担忧,李老师结合教育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动态,引导同学们将个人能力提升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在实践中磨合成长、在奋斗中实现价值。他着重强调,无论未来身处何种岗位,都应始终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首要任务,努力成长为农业领域的精英人才,为行业发展筑牢中坚力量。

 

最后,学员们纷纷与李加纳教授合影留念,表达对李老师的敬仰与追随。李加纳教授以自身科研与育人经历为蓝本,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分享内容兼具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令在场学子深受启发、倍感振奋。此次团课不仅凝聚了青年学子投身农业、服务乡村的思想共识,更激发了大家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担当。相信全体学员将以此次团课为契机,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深耕细作、锤炼真功,以实干笃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用青春汗水书写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初审:许莹竹

复审:刘秋艳

终审:郑莉佳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联系电话:+023-68251264

邮编:400715

E-mail:swuagronomy@swu.edu.cn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